冷冷的天,很適合吃茄汁牛腩飯。熱呼呼的濃稠湯汁淋在白飯上,軟爛的牛肉和紅蘿蔔入口即化,吃的時候從嘴巴一直暖到心裡,很有幸福感。今天晚上女兒吃了兩碗公,電鍋的飯吃掉一大半,晚回家的爸爸都不夠吃了。

 

    十幾年前剛開始自學做紅燒牛腩,參考的食譜都是比較接近紅燒牛肉麵的口味。有一天到大學同學CL家做客,吃到CL媽媽做的茄汁牛腩,大為驚豔。湯汁入口的時候,那濃郁卻又爽口的酸甜滋味,是我從來沒有吃過的,當下跟CL媽媽討教食譜,從此以後這道茄汁牛腩一直都是我家的熱門菜,我還分享給同事、朋友和妹妹,造福人群。

   

    CL媽媽的「茄汁牛腩」食譜裡有一項讓我有點意外的調味料,就是「甜麵醬」。甜麵醬通常出現在「醬爆肉絲」這樣的菜色裡,從沒看過它出現在紅燒牛肉的食譜裡;但我做了一次就發現,「甜麵醬」正是這個食譜裡的秘密武器。甜麵醬加得不多,所以實際上吃不出來;但湯汁的鹹味與甜味,卻因為甜麵醬而多了層次和厚度。只用醬油、糖、鹽的作法,有時候吃起來有點單調。

 

    既然是牛腩飯,當然是買牛腩來做。不過後來女兒出生,到了會吃肉的年齡,我發現牛腩對她來說有點費勁,於是改用「肋條」。市場的老闆說,「肋條」和「里肌邊」﹝也稱「菲力邊」﹞都比牛腩容易軟爛,但我覺得里肌邊的形狀煮起來不太好看,後來都用肋條。牛腩要熬煮兩小時,肋條則不到一個半小時就可以軟爛了,肉的纖維也比較細,幼小的孩子吃起來不費力。

 

    最近幾年我買了快鍋,就用快鍋煮,時間上大約可以縮減一半,同時也省了瓦斯。用快鍋煮的好處是食材可以確實燉爛,但是每樣食材是「各自」軟爛,不會彼此「水乳交融」,因此煮出來湯汁會比較清,不會濃稠。為了增加濃稠感,我會按照快鍋應熟的時間稍微提前打開鍋蓋,再用一般燉煮的方式以小火燜煮一下,這時候順便放下切好的紅蘿蔔﹝紅蘿蔔本來就是後放的﹞。這樣就會有比較濃的湯汁了。

 

    要寫牛腩食譜,總讓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前幾年我要用email寄這個牛腩食譜給妹妹,用注音輸入法打字時,卻老打不出「腩」這個字。在「南」這個讀音裡面遍尋不著,後來我就在四個讀音裡面慢慢找,終於找到,這才發現原來大家一直都念錯了。「腩」的讀音與「赧」相同,所以不是「牛南飯」,而是「牛赧飯」!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心想,如果我到餐廳裡面點「牛赧飯」,大概會被服務生白我一眼吧!

   

  最後有一點要說明一下。關於食譜中的調味料份量,在我平日實際做菜過程中,沒有邊做邊測量,都是邊做而酌量。寫食譜時,我試著以數字來量化呈現,希望有幫助,但最好還是要再自行斟酌增減為宜。在此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林文月教授在「飲膳札記」裡面的一段話,算是為自己無法提供精確份量「解套」:

 

「我作菜時,無法規定作料的份量。每個家庭的口味輕重有別,而且烹調的菜餚大小亦不同,只能套句俗語:『酌量』而已;至於其間鹹淡,端賴慧心與經驗了。」 ﹝《飲膳札記》頁15﹞


 

    茄汁牛腩食譜

 

材料:﹝一餐五、六人份﹞

 

牛腩或肋條﹝一斤,多一點無妨,可以請老闆切一口大小﹞、洋蔥一個、番茄兩個﹝可斟酌使用一或兩個,我個人喜歡酸甜,所以用兩個﹞、紅蘿蔔兩條。

 

調味料:﹝份量是我個人經驗和感覺,可依個人口味輕重再酌情增減,燉煮過程中最好要試吃才能觀察出最適合自己的份量﹞

 

酒﹝約一到兩大匙﹞、醬油﹝可由半碗往上加加看,再適量增加﹞、番茄醬約兩大匙、鹽少許﹝可以在不夠鹹時添加﹞、糖﹝可以不用加,或中途嘗過以後再斟酌,因為洋蔥和番茄會逐漸釋出甜味﹞、甜麵醬﹝約一至兩大匙﹞、滷包、清水。

 

作法:

 

﹝1﹞    牛腩洗淨,以滾水汆燙後撈出,洗淨泡沫。洋蔥切細條,番茄切小塊,紅蘿蔔去皮切成滾刀塊。

﹝2﹞    起油鍋,先炒洋蔥,待稍軟且變黃之後,倒入番茄同炒,之後再放入牛腩翻炒一下。

﹝3﹞    把食材放入燉煮用的鍋子﹝厚重一點的較好﹞,加水,大約蓋過食材再多一點,因為之後還要加紅蘿蔔。加入所有調味料,燒開,可以在燒開後嘗嘗口味,再酌增調味料。但因洋蔥和番茄會在燉煮後釋出甜味,所以一開始不宜調得過甜。

﹝4﹞    燉煮一小時,牛腩變軟,加入紅蘿蔔塊,再煮一小時。待牛肉與紅蘿蔔都熟爛即可配白飯食用。﹝如果是肋條,燉煮時間可以縮短約三十分鐘﹞

 

※如果希望湯汁呈黏稠狀,可以再最後加太白粉水勾芡,但我通常不勾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