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陪女兒到對面等公車時,我問女兒,媽媽的網誌換個名稱如何?我忽然覺得把歐巴桑的自己叫做「大頭妮」好像有點搞笑。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幾天看到不只一位格友在回應區裡寫著「妮妮」,我看了一兩秒才回神,這是在稱呼我嗎?這才想到自己用這個名稱,好像太「裝可愛」了。

    女兒說:「『大頭妮』是有點好笑啊,我會想到是一個頭超大、好笑的漫畫人物。改一改也不錯啦,改一個比較像大人的!」

    女兒是不是要說,改個「穩重」一點的呢?看起來是有必要,至少要跟我的年齡相符吧。

    三個月前在好友夢夢的鼓勵下,申請了一個無名帳號,開始使用部落格。沒有特別裝潢、隨便打掃油漆一下,小店就開張了。我想,在荒僻的小路邊默默開個小店,大概不會客人光顧,取店名也不用講究筆劃了;腦子裡想到自己從小就因為頭很大,總是被人叫做「大頭」,那麼就用「大頭」來當店名吧!沒刻意斟酌,就這樣隨性掛上「大頭妮」的招牌。

    我跟女兒說明,自己當時就是這樣匆忙胡亂取名的,女兒說:「媽媽,可是你這樣胡亂取個店名,好像一家賣漫畫和玩具的商店……。」這時公車來了,女兒沒說完就跳上車了。

    女兒說了一半的話,其實我也有同感。

    過馬路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起自己青春年少的時候,也曾經在慌慌張張的情況下隨意取過一個名字。那是剛剛考完聯考的十八歲,怯生生進入陌生的校園,上第一堂課時,金髮碧眼的老師發下一張紙,要我們寫下基本資料,其中一項是自己的英文名字。土里土氣的我,從來不知道自己需要有英文名字,看著一旁的同學們理所當然且不慌不忙的寫下Cathy、Jennifer……等,我又急又慌。這時我腦中忽然閃過一個電影畫面,那是在考完聯考的暑假,高中同學帶我去看的一部電影「現代教父」,影片中男主角傑克尼柯遜中常常用高亢誇張的聲調呼喚著女主角凱薩琳透納的劇中名字:「IreneIrene!」。

    這個名字的聲音讓我感到親切投緣,於是在一秒之內,我在表格裡填上「Irene」。那天晚上回家,我趕快翻閱字典,發現Irene是希臘神話當中的「goddess of peace」。沒想到自己糊里糊塗亂點名,還取了個「和平女神」的名字,意義很不錯,就對這個名字更加喜歡。


  Irene這名字不難叫,也還算響亮,同學們都喜歡這麼叫我。離開學校以後,短短幾年的職場生涯中,也有人這樣稱呼我。後來生病在家,之後懷孕生子當媽媽,這個名字就在我生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和自己本名不太有關係的稱呼法─「XX媽媽」。「XX」就是孩子的名字,譬如「小明媽媽」或者「大雄媽媽」。

    現在大家很流行以英文名字互稱,或者以英文名呼喚小孩。我沒有跟隨這個流行,所以生活當中已經沒有英文名了。如果現在還聽到有人叫我Irene,那肯定是老同學和最要好的朋友。老同學花花在上海工作多年,如果有回台打電話給我,必定用非常戲劇化的聲調大叫「Irene~Irene~」。說也奇怪,我很愛聽她用高亢圓潤的聲音,呼喚著我那已經是過去式的名字。彷彿那飛揚的聲音,呼喚的是一個身體尚未被禁錮的我,可以恣意活動肢體,不用擔心沒力;可以自在與人說話聊天,不怕臉部僵硬;可以大聲歡笑歌唱,不用害怕待會兒吞不下東西……。

    Irene的時代,應該是我生命中的黃金年代吧!這個名字召喚出我對生命活力的依戀與嚮往,過去十多年,我已經很久不敢回憶和懷念了,因為那明顯的對比,只會讓我更挫敗和沒力。而現在的我,似乎慢慢走出肌無力症的黑暗期,我嘗試爬山、騎車、游泳,也交朋友,身心的安頓比以前好很多,甚至現在還能寫寫部落格。現在的生活比以前更有光明和能量了。

    那我就把自己的小店,叫做「Irene的安心小窩」吧,給自己一個年輕時代的名字,或許真的可以慢慢喚回曾經擁有的健康、朝氣和活力。

    想起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當中,藉著茱麗葉之口說出經典名句: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名稱只是一個便利使用的符號,玫瑰不叫做玫瑰,還是一樣芳香。我的小窩要換個名字了,但小窩還是小窩,一樣安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