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陽光迤邐撒落、溫暖如夏天的週六,我趁著女兒補習的時間,一個人到誠品書店閒逛。在門口的主題書區平台前瀏覽了幾本好書,我按捺想買下每一本的衝動,取出紙筆記下書名、作者和出版社,打算回家到市立圖書館的網站預約。我想藉此適度紓緩買書的衝動和家中書本庫存的壓力,也可以透過「借閱必須歸還」的制約,半強迫自己真正「看書」,而非只達到購買和擁有的滿足。

 

    不過,離開書店之前,我還是買了一本書。也許是和它有緣,臨去之前,我信步走到下一個展示平台,隨手拿起一本看起來並不怎麼眩目的《走出悲傷的33堂課》﹝小池龍之介著,朱雀文化﹞,未料一翻閱卻無法停手,甚至讀到某些篇章,還有電流通過心臟的感覺。

 

    作者小池龍之介是一位日本和尚,寫作此書緣起於去年東日本的大地震。這次的地震對日本不只在物質和經濟上造成影響,在精神層面上更是造成重大打擊,因此他在書中想要強調三件事:一、希望能為那些內心烙印著悲傷、不安、憤怒等精神痛苦的人,提供穩住內心和走出困境的方法。二、希望藉此機會,將我們對他人自然萌生的善意發揚光大,培育出「慈悲心」。三、藉由這次震災,重新探討「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我在書店隨性拿起此書翻閱,一翻開,目光所停駐的正是第三章〈幸福 vs. 快感〉。小池說,在「快感等於幸福」的思考模式下,大家為了變得更幸福,拼命想要增加快感的數量,而讓我們的文明愈來愈發達。但小池問:「如果快感不並等於幸福呢?」﹝頁73

 

    小池認為,「快感等於幸福」的思考模式讓人的大腦不斷分泌出過度的「毒品」,甚至無法短暫休息,而這個現象是由現在的「資訊化社會」所造成:

 

社群網站的雙向性與加速度,對於從資訊的流通可以獲得快感的人類本能來說,可說是一大刺激。……與別人連結、獲得別人愈多的承認與稱讚,對我們的生存就愈容易,這從生存本能的角度來看,是很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如果這個本能的系統已經流於奇妙的形式,即使是無用的資訊,也會想多知道一點。只要有人說到和自己相關的事,就會很在意。無意識地想要上網檢查留言、不斷地想和別人進行互動等等,種種現象都像強迫症一樣地驅使著我們的行為。然後,因為想要接受這些資訊給予我們的刺激,而浪費了龐大的時間。……

 

為什麼這樣會讓我們感覺很快樂?這是因為我們的本能產生了錯覺。……大腦完全無法分辨,誤認這就是現實世界中的認同,判斷這對生存有幫助,因此分泌出快感物質。……順利的話,自己發佈的訊息能收到許多人不同的回應,因為「別人把自己當一回事」而歡喜不已,腦中分泌出大量多巴胺。所以,每天不收個信、回個信就不舒服,不在社群網站上寫寫自己的想法、多發佈幾篇沒頭沒尾的閒聊日記就不舒服……﹝頁92-95,〈資訊化社會的意義〉﹞

 

在〈社群網站的毒品特性〉這一篇中,小池接著分享自己大學時期使用社群網站的經驗,他認為社群網站的巧妙設計,讓人覺得「自己受到別人的關心和注意」,因此透過神經質的不斷檢查更新,可以獲得快感;向一般大眾公開自己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會獲得『自己可以和他人連結』的實在感,腦中也能體會到快感。﹝頁98-100

 

然而,當自已的發文沒有得到回應,就會徬徨、不安、焦躁、消沈,如同斷了毒品一樣。如果此時想辦法補充毒品,就會變得更投入網路世界中,而不停接受快感物質的結果,就是接受快感物質的接收器會疲乏崩潰。在〈過度滿足的不幸〉這一篇,小池分析:這個過程首先是從「內心無法安定開始」:

 

因為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心中沸騰不已,無法安靜、鎮定下來,總感覺有點不安。……也就是說,真正的不幸並非交流慾望無法獲得滿足,而是從過度滿足的時候開始……

 

那麼,該如何化解網路的「洗腦」?首先,我們對電子郵件或社群網站上的對話交流所產生的「腦中憂喜」,都應該具有「這是非現實」的自我覺察,不要讓這些感覺刻印在心中。……如果沒有任何自覺,任由資訊淹沒,那麼「符號」的「非現實」世界就會在腦中逐漸強大,這是很危險。﹝頁102-104

 

小池認為,愈是沉浸在「非現實」的世界,在非常時期心情便會愈加混亂,精神也慢慢變得脆弱。在〈從符號的虛擬邁向身體的現實〉,他呼籲:別任由「資訊社會」社會繼續洗腦我們,要重新體認現實溝通與身體勞動的重要性。他以這次震災中,海外媒體對於受災日本人所表現的冷靜有序多所褒揚,提出自己的獨到看法:

 

與其說是日本人,應該更精確地說,是日本東北地方﹝位於在本州地區的東北部,共有青森、宮城、福島、岩手、秋田和山形六個縣﹞的人。如果相同的地震是發生在快感成癮者聚集的東京─我認為這次的事件,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這麼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日本東北地方的人。……東北地方的生活方式,會讓他們選擇直接面對現實﹝頁115-116

 

「選擇直接面對現實,而能安定內心」─當我讀到這裡,內心非常感動。「安定內心」,一個人才能真正的強韌,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吧!

   當我在書店與《走出悲傷的
33堂課》不期而遇時,起初我是被其中談論「資訊化社會快感成癮」的篇章所吸引,但瀏覽全書,我明白了作者寫作此書的用心:我們所認為的「幸福」,其實並不是真實的,只是腦中運作而產生的幻覺;在受到重大的創傷之後,人們所能得到的寶貴救贖,就是察覺該如何轉換現有的價值觀,學會「安定內心」。

    我想,不論是平安還是在災難中,只要心定了,就能夠朝著真正的幸福方向努力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