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雨果的《悲慘世界》,從國小到唸大學之間,大概看了四種不同大小版本﹝小時候看的兒童版都叫做《孤星淚》﹞。也許是喜歡這個故事才會看好幾次,故事很熟,但就只是「故事」。後來才知道原典的《悲慘世界》是一百多萬字的巨著,但沒有看過。

    去年年底看到電影《悲慘世界》預告片,就想著過年期間一定要來觀賞。我想中年的自己,必能從中感受不同於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經驗。期待,也「嚴陣以待」,我帶了面紙進入戲院。

    影像和音樂的磅礡氣勢,很容易席捲觀者的感性和情緒,我想一定不只我一個人淚流滿面。而我之所以情緒激昂﹝也是之前讀這個故事沒有發生過的﹞,是從尚萬強一生的故事,看到一種以前沒認識到的「愛」。我不是基督徒,這可說是第一次比較強烈感受到宗教所宣揚和體現的「愛」─它的意義、行動與力量,像一粒種子,落土之後萌芽,之後長出更多種子,不斷散播、萌芽,愛因而繼續擴散發酵......

    尚萬強過世之前的Death Epilogue也是讓我深深震動的一段。儒家的教化是「未知生,焉知死?」,造成儒家社會缺乏宗教感,也因為避談死,造成對「生」的執著。也許好好認識死亡、思考人一生最後的「出路」,更有助於知道生命和生為一個人的意義吧。

    現在家裡有了雨果《悲慘世界》一套全譯本,接下來的功課是要從原著的「歷史感」去領受更豐富的禮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