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道禾六藝DSC_5484縮小.jpg

           

    昨天上午我的手機響起Line通知聲,滑開檢視,同時看到北一女家長代表群組裡出現一條令人吃驚的新聞:一名北一女新生在早上七點多,被發現穿著制服在住家大樓外墜樓,送醫不治。警方在其住家頂樓發現書包和信封袋,上面寫著:「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

         看到這則新聞,真是心痛又感傷。我的女兒六月才從北一女畢業,正要進入大學就讀;新學年開始,我都還沒從以前擔任家代的群組裡離開,卻在這裡看見一位高一新生猝逝。雖說北一女這學校一向被認為高壓力、不好待,但開學才五天,教學進度剛剛開始,也尚未段考,這孩子卻壓力大到尋短。孩子是否在入學之前,內心已有難解的鬱結,找不到出口,而選擇以這種方式離開世界?

         今天早晨閱讀報紙,看來這孩子並不快樂,十五歲就覺得「活在這個世上好累,能不能不要長大」。據報導,女學生一家都是「第一志願」:父母分別是建中、北一女畢業,倆人都習醫,父親在苗栗當醫師,母親辭掉工作認真教養孩子,女孩的姊姊也是北一女學生。女學生原本希望就讀師大附中,後來遷就父母的期望而進入第一志願的北一女就讀,但她入學後擔心跟不上進度而悶悶不樂。有人以此怪罪父母,但失去愛女的他們是此刻最傷痛的人,旁人何忍強加苛責呢?

         光從媒體的報導,我們難以了解並論斷孩子出事的直接主因,不過從事件當中的點點滴滴滴,我看到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這是一個希望「求好」而導致的悲劇,而且不會是單一個案。

    常常父母希望已經「很好」的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孩子進入頂尖學校之後,擔心自己不夠「好」而挫敗,但父母並不了解其內心幽微。我想,並非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社會主流價值觀讓人身不由己,自身的內在衝突與焦慮尚且沒有覺察,如何能了解孩子的痛苦呢?我惋惜受苦的孩子,但也同情習焉不察的父母。

         「卓越」與「成功」是主流媒體經常報導的主題,但許多財經雜誌的報導方向往往傳達「定型化」的成功面貌,以及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使得看似勵志的報導,有時反而讓讀者愈讀愈焦慮。一種固定的「成功」定義,讓我們習慣把人生看做一條直線,按照線性順流,走到預定目標,就是成功;沒有累積成就,就會像是爬山沒有攻頂。「線性人生觀」裡,半路上的人仰望攻頂勝利者,或羨慕、或比較,最後忽視自己的特色和潛質,也沒機會實現自己的快樂圓滿。

其實人的「自我實現」可以有很多種形態;且當我們追求頂尖,常常忽略所謂的「成功」是得自於許多自己沒看見的、眾人的「分工」。孟子說「一人之身而百工所為備」,後來被引申為「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都說明一個社會的運作,我們每個人一天日常生活之所需,都依靠社會上具備不同特質和專長、不同崗位的所有人付出與合作,才得以完備。以一本報導「成功」的財經雜誌來說,從採訪、定稿、印刷、販賣、運送,需要經過多少永遠不會被報導的「非成功人士」之手,才能讓這些成功者故事被廣泛閱讀流傳?因此,沒有誰比較頂尖或光鮮,每一個人在各自的位置,都是「適性」的表現與結果

我很喜歡一行禪師的正念教導,他提醒我們用心觀照每一湯匙的食物,即使是夾起一根四季豆,都花點時間去體會這是一根蘊含整個世界的四季豆:裡面有雲、陽光、土壤、整個地球和農夫的心血。想著這一口,吃下的是天地萬物以及所有人的合作,我們內心會時時記住所有人的「分工」,而不只念著自己的「成功」。其中的「平等心」和「感恩心」所發揮的價值與能量,我相信不亞於攻頂、求勝等「卓越」特質。這樣的智慧,不僅能讓自己平衡圓滿,也能促進人際與社會的和諧。

        身為母親、北一女校友和家長,昨天的這一則新聞讓我百感交集。畢業三十年來,生命的淬鍊讓我對人生有一番另類的理解和省思。我常常提醒自己:時代在變化,價值愈趨多元,必須跳脫主流價值和傳統思維,才能更有智慧能耐來聆聽和陪伴孩子,幫助孩子了解人生不貴在「輸贏」,而在各式各樣的「自我實現」。如果年輕孩子覺得人生的真理還太難理解,至少要給他們機會培養興趣,探索自己生活中熱愛的人事物。也許一點小小的眷戀和快樂(譬如喜歡的偶像明星、甚至是垂涎的美食),讓他們在不好過時可以依附、融入和放空,然後向前走。

         只要有一絲光亮驅趕心靈的陰暗,年輕的生命就多了一線希望!

                 ◎本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在天下】,刊出後儲存於此。請點入連結: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0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