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吃完晚餐,就到廚房拿出之前去參觀「花博」買的圓形便當盒,開始裝飯菜。

   

    還在慢慢吃飯的小熊說:「媽媽你好奇怪,怎麼這個時候裝一個便當?」我說,爸爸會很晚才回來吃飯,這是要給他吃的晚餐便當。

     

    外子昨天一早七點出門上班,拎了我做給他的三明治早餐、裝在隨飲杯裡面的豆漿,還有一小包預備下午五、六點要墊墊肚子的燕麥核桃餅乾。如果這兩樣也算「便當」,這個花博便當就是他一天裡面的第三個便當了。

 

      昨天早上他出門前,我照例問一下晚上是否回來吃飯。「會,但是會很晚,妳幫我把飯菜裝在一盤好嗎?」

 

    外子通常在八點半以後才回到家,我和女兒早已經吃飽,所以他都是一個人吃著我和女兒吃過的、已經涼掉的菜和湯。今天他怎麼突然想要我把晚餐裝盤呢?也許裝成一盤,方便微波加熱,吃起來感覺比較溫暖吧!

 

    我本來要用一個大盤子盛飯和裝菜,但覺得看起來有點像給寵物吃的剩飯菜,靈機一動就拿出「花博便當盒」來用,看起來比較別緻。裝完以後,我就開始洗碗烘碗,也把水槽和廚房地板都整理乾淨了。

 

    九點左右,外子回來了,一看到餐桌上有個圓形便當,竟像小孩子一樣興奮,掀開盒蓋說:「哇,好豐盛,看起來好好吃。」今晚的菜有客家小炒、櫻花蝦炒魚勿仔魚、蘿蔔絲炒蛋和炒A菜,都只是「自助餐等級」的家常小菜,並不特別。可能飯菜裝成便當,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又方便微波加熱,三分鐘就能熱騰騰端上桌,難怪外子吃得稀哩呼嚕的,一臉滿足。

 

    我看他吃完以後,在廚房洗便當盒的輕鬆模樣,心裡頗有感觸。過去是我自己腦筋轉不過來,其實我早該這樣為他裝便當了。為了他愈來愈晚回家,為了我到晚上十點還在刷洗廚房水槽、倒廚餘、烘碗,還要一邊檢查女兒的功課和聯絡簿,我已經煩心了好一陣子。 


 


 

    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來看,我這個主婦為了先生回家吃晚飯而煩擾,似乎是小題大做。現在外食很方便,先生可以下班在外吃飽再回家,家裡的晚餐只要準備自己和孩子的份量就好。甚至,我和孩子也可以就以外食解決。這不是很簡單嗎?

 

    大部分的人一聽到外子的職業,都會直接問我:「那......他不會回家吃晚飯了吧?你還煮飯嗎?」我說:「有啊!他都會回來吃,九點回來,就九點才吃。」這個答案總是令人意外,因為一般人不會「忍」到九點才吃晚飯。我曾經想過,是不是我讓外子有壓力,不好意思吃飽才回家?也許他餓肚子到那麼晚,只是想配合我每天在家開伙的固執?

 

    前幾天我跟外子說,不要這樣虐待自己,吃過再回來吧!但外子說,在員工餐廳吃晚飯是很方便,但不論是先吃完了繼續工作,或者下班了吃完才離開,這一餐飯,還是附屬在「工作」裡的。只有離開工作地點,才是真正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吃飯,才是真正的休息。

 

    外子忍著飢餓就是要回家吃飯,讓我有點不忍。這麼多年來,「回家吃飯」對他的意義不只是解飢而已,還有身心的休憩與放鬆。想起十多年前,我和他剛剛組成小家庭,也是因為他類似的一席話,從未進過廚房的我,開始了我下班後的「煮婦生活」。

 

    當時他一週當中有三天不能回家睡覺,如果有回家,也是在八點半以後。我問他想要在家裡吃飯嗎?他說:「每天都是忙到把早餐午餐『倒』進嘴裡,只有晚上這一餐能好好坐著吃,如果那天有回家睡覺,就算八點半吃也沒關係!」那時我有工作,六點多下班,搭車回到家是七點半。換裝進廚房弄好兩人的飯菜,也都是八點二十分以後的事了。

 

    我很重視這個「八點半晚餐」,因為這是我們夫妻之間難得的家庭時刻。但外子的工作實在太忙碌,八點半晚餐不一定能每次準時開動。在那沒有行動電話的年代,有時候忙起來不一定能隨時聯絡。記得有一次我等到九點半,竟耍起性子決定餓到底,以示抗議。那天我生著悶氣等到快十一點,才看到累極的先生進家門。

 

    不太記得那天的「十一點晚餐」是怎麼收場的,應該是怒氣、怨氣配著飯吃吧!但記得從那次以後,外子要求我不可再超時等他吃飯。事實上,我也漸漸不可能再那樣等他。孩子出生了,不能讓孩子餓著;而這些年,外子的工作壓力和忙碌程度與日俱增,我們和他同桌和樂用餐的機會愈來愈少了。



 

    這一兩年,外子每天回家的時間愈來愈晚,餐桌上的飯菜也愈放愈涼。他回到家常常不發一語,吃飯時也緊皺眉頭。他吃完飯就沉著臉走進房間,做自己的事,我則是一邊叨唸、一邊走進廚房做最後整理,一肚子怨氣。從下午四、五點進廚房,到了十點半還在廚房,我可真是個黃臉婆啊!

 

    我曾經一邊刷洗,一邊想著,我到底在生什麼悶氣呢?廚房的工作雖然有點麻煩和辛苦,但做了十多年也習慣了。每天早上外子出門前,我不都是照例問他是否回來吃晚飯嗎?同樣的做晚餐,為什麼十多年前的「樂意」,會變成這幾年的「怨氣」?

 

    靜心想想,表面上看來是清理廚房引起的不悅,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我不能適應儀式依舊的晚餐,內涵已經不復當年。無法共同吃飯,只是夫妻關係逐漸改變的冰山一角。隨著他愈來愈忙,我在家裡的承擔也愈來愈多。這幾年來,曾經契合的兩個人,因為中年的忙碌和壓力,摩擦多了,互動少了,交集沒了,慢慢變成同住一個屋簷下,有事才能好好交談的兩個人。因為這樣,我曾經覺得外子變了,跟他鬧了不少次的彆扭。

 

    但外子有變嗎?十多年來,他還是一樣餓著肚子,回家吃晚餐。是不是我太執著於自己對夫妻和家庭生活的固定想像?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哀嘆自己到十點多還在廚房忙碌,忘了自己堅持做晚飯的初衷,是要給先生「家的溫暖」?我為自己日漸增加的承擔而懊惱,有沒有設想他一個人扛著事業和整個家的沈重負荷呢?

 

    一起走了十多年的婚姻路,是該要學會消融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了。放下自己慣性的思維和堅持吧!也許中年夫妻本來就不是你儂我儂,夫唱婦隨;也許老夫老妻的相處形式,就是各自安頓好自己,不一定要互相凝望、絮絮叨叨。多用同理心,換個形式來付出和體貼,平行相處的夫妻,還是可以和樂融融。

 

    今晚,我還是幫外子裝了一個晚餐便當。

 

    同樣的菜色,換個形式上菜,一樣可以吃得溫飽。擠在便當盒裡的飯菜,更容易加熱,爸爸吃起來更方便、更暖、也更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