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048_624426030908969_1563804981_n.jpg

前幾天臨睡前朋友傳來一則臉書訊息,說有位名作家在臉書發了一篇文章,批評台灣女性在京都穿和服,姿態醜陋、毫無美感,破壞了京都的景致。

        點入閱讀,果然行文力道威猛,毫不留情。學富五車的作家侃侃批判台灣人破壞了日本的「花見」美學,但我才沒讀多久,心中很快浮現一個問號:博學如他,怎麼好像沒有把「浴衣」和「和服」分清楚,將輕便休閒的浴衣﹝也是和服的一種﹞說得如此粗鄙?讀完之後更一時恍然:作家自己難道不是觀光客之一嗎?但寫文章譴責觀光客的悲壯姿態,彷彿「京都」這城市是專屬於他個人遊逛品賞的後花園,被缺乏美感的台灣人擅闖破壞。而我,身為在京都穿過和服的台灣女子,也算是庸俗醜陋的一員了。

        被天外飛來一文罵到自然不會太愉悅,但也是因為這篇文章,讓我瞬時穿越到三年前夏天,與女兒同遊京都體驗和服的美麗回憶裡。

        當時女兒正要升國三,她一直嚮往去京都,因此我規劃了京都五天加上大阪一天的六日遊。規劃當中,無意中發現了「和服體驗」的活動。我看女兒似乎有興趣但害羞,於是鼓起勇氣下海和她一起變身體驗。我們在出發之前預約了清水道的「岡本」和服店,當天早上九點多,我們依預約時間到達「岡本」,聽店家說明之後就開始自行挑選衣服。

        難得來到京都就想道地體驗,於是選擇了隆重一點的和服,捨棄較輕便的浴衣。在掛衣間裡穿梭,挑選外衣、腰帶、襯衣的時候,要自己設想和配色,也要挑選合適的手提包。我讓女兒先挑,她選了水藍色外衣;為了襯托她,我就鎖定深色、穩重的花色與質感。我挑到一件深豆沙底色、有小圖案的外衣,再配上淡湖綠色腰帶,覺得這樣搭配起來優雅沉穩,可以烘托女兒的青春活潑。

        我們在十點多梳裝完成,走出「岡本」往清水寺前進。變裝的我們有點羞赧,而身體裹在和服裡似乎自然款擺優雅起來。走上仁王門附近的階梯,有幾位中國遊客笑咪咪看著我們母女一陣之後,挨近要求合照。我害羞搖搖手說我們不是「正牌」的,對方說:「假的有什麼關係!妳們太好看了!」

        接著我們走到清水舞台,有一位穿粉色和服神態優雅的女孩走過來以英文要求合影,交談之後發現她也是台灣來的,原來以為我們是日本人。其他台灣旅客聽到我們說國語,衝上來要求合照,說:「你們兩位的衣服很好看,拜託讓我們拍照回去給人家看好嗎?」之後到了高台寺,也有一位台灣媽媽跟我說:「你們兩人很好看耶,這體驗很不錯啊!」

        本來穿和服只是要自己體驗當做紀念,沒想到意外成為觀光客們的景點留念之一。一時不太習慣當模特兒,但很開心我們這身裝扮應該沒有跟景點違和,也沒有掃了觀光客們的遊興,就愈來愈自在了。

1005176_624425134242392_568059618_n.jpg

 

        之後我們在清水坂商店街逛逛及用午餐。享用簡約優雅的和式料理時,因為腰帶稍微束縛了胃口,也把上身撐得挺直,吃起飯來,食量和姿態都秀氣很多,一套份量簡約的餐點,竟然吃不完呢!沒想到這身和服不只改變了外型與姿態,還影響了飲食。

        餐後我們走上二年坂、三年坂,進入人少幽靜、古色古香的高台寺。走這段石階道時,我和女兒覺得腳上的「草履」愈穿愈好走,這時跟在身後的外子說:「哈,妳們愈走愈優雅了,有像喔!」據外子形容,我們兩人走路開始呈現略帶跳動但婉約的小碎步。原來身體包在這套衣服裡,漸漸就會走出這樣的優雅樣態!

        我突然領悟到和服的奧祕:一進到這套衣服裡,彷彿走進另一個世界。衣服上設定了一套「密碼」,牽引著穿上的妳怎麼適應和舉止。奇妙的是,這服裝看起來厚重,但穿起來沒有想像的不舒服,實際穿過也才了解和服設計上的細膩巧思。厚又寬的腰帶讓妳挺直,腰部雖然稍有束縛,但兩袖輕盈如清風、裙襬隨腳步搖曳;當涼風襲來,通過稍裸露的後頸時,身體是清爽涼快的。這身衣服看起來像是「束縛」,但「限制」當中讓人感受到另一層種清爽和提昇,真是一種弔詭的美學。

        三年前的和服體驗只有短短一天,但它留給我的不只是幾張照片而已,一種美感經驗已經永遠銘刻在心裡了。台灣遊客對和服的體驗如此深刻,我想日本人知道了應該會很高興吧!我沒有研究過作家所說的「正統美學」,當天也沒有實踐日本人的「花見」傳統,如果其他台灣同胞也沒那麼內行,單純想變裝在京都快樂滿足玩一天,有何不可呢?當天與我們快樂合照的遊客們,也未必有作家一般的美學知識,但他們融入當下,以直覺去感受,我相信他們當下是快樂的、心情是美麗的。

        旅行京都及體驗和服,是不是一定要具備高端的品味和知識,才夠資格?我覺得台灣旅客穿和服走在京都,並沒有礙眼,縱使有人談笑喧嘩舉止不雅,容或是個人行為,作家卻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把台灣客嫌惡成可恥又可悲。不見京都方面譴責台灣人傷了他們的眼,倒是台灣人自己嚴厲批評,這有點耐人尋味。

        原本覺得被這篇文章「掃」得有點無辜,但後來心中竟油然升起同情。是不是淵博的知識與深厚的美學講究,讓作家容易眼睛受傷,心情悲壯?我才疏學淺,反而能隨喜愉悅;博學者不時激憤臧否,旅遊反倒變得有點痛苦了?

993322_624425487575690_415284934_n.jpg

 

        我覺得在作家心中,「京都」一定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象徵,但京都除了美,它也是一個人所居住的城市。住在這城市裡的人總要營生﹝而且觀光業必定是大宗﹞,「花見」美學需要穿戴昂貴精緻禮服,也未必每個京都人都有能力負擔與實踐。經營和服體驗的店家,是結合觀光與發揚傳統的一種行業,據我個人經驗,他們的服飾不見得頂級,但經營的品質和品味並不粗疏。就算台灣人穿出去的衣服花色品質不佳,那也不是台灣人的錯,而是日本人的錯。說台灣人穿和服有辱京都的美,是把個人對京都的情感投射無限上綱了。

        我不確定旅遊京都的台灣人是不是全都俗不可耐,但我覺得一雙「優越感」的眼睛,會讓自己更容易看到更多「難以忍耐」的東西。講究「精緻」文化的人鄙夷「庸俗」文化,但微妙的是,精緻高端者往往正好透過庸俗的「他者」,界定及襯托出「自我」的優越……。

        作家的文章不禁讓我深深感嘆。如果台灣整個大環境缺乏美感教育與想像,高端的作家、專家、知識分子們,是不是可以走下台階,對我庸俗之輩循循善誘,而非繼續站在高高的階梯上冷眼睥睨、修理謾罵?我相信:知識分子的責任與風骨,在於要對權勢說真話,用良知幫助弱勢者;而不是用尖酸的語言,譏諷專業與知識上比你弱勢的民眾,製造對立。

        一支筆在手上,可以強化差異,鞏固自己的高端;也可以用來消弭差異,創造共美的社會。以作家在文章展現的博學與對日本美學的見地,若以敦厚語言和胸懷來文以載道,可以幫助體驗過和服的台灣旅客,在讀過文章之後,從對和服「只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引領他們「由技入道」,在日後每個欣賞紀念照的時刻,多了美感的自覺、品味和想像。

        賞美,不是基本的食衣住行,多少需要有物質與心理上的餘裕,但我覺得賞美的障礙不在生活條件,而在心態。如果心中有二元的階級,說出來的話不美,見解也不美了。美的自覺和想像,除了在腦,也在心。我相信:心美,更能賞美。

◎作家原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zhao.yang.37/posts/9527045748280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