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尺牘縮小.jpg

大約三個月前開始練習臨寫王羲之的《尺牘》。剛開始覺得不容易進入,一段時日之後,漸漸覺得喜歡《尺牘》更甚於王羲之的傳世名篇〈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書文俱美,完整論述生命的哲思,書寫〈蘭亭〉的確令人快然自足;但臨寫〈尺牘〉,品讀字裡行間尋常生活點滴與感懷,卻有另一番意趣與感動。

若以現代生活的向度來理解,「尺牘」也許可比擬成手機「簡訊」吧!簡短的文字,不需起承轉合,點到為止,雙方互相明白。王羲之的《尺牘》彙集的是他與親友的書信往來,我們只讀到羲之的手帖,沒有看到對方的來信與回信,因此從手帖裡看不到完整的事件開頭與結尾,只有一些片斷的生活小細節,如送橘子給友人、大雪放晴後的問候、慨嘆時代的喪亂、哀傷親人的病痛與離世……。留白甚多的簡單文字,有時平淡、有時沈痛,讓我想到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電影的舉重若輕,淡淡的細節裡,有人生中細微的哀樂、沈重的無奈。

    這樣的尺牘,要表達出它的「韻味」,臨摹的時候不只是揣摩羲之儒雅飄逸的線條與節奏,也在揣摩想像他揮運時的心情與感懷。從〈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一路寫下來,除了每則手帖裡必定出現的「羲之頓首」,最常出現的關鍵字,大概就是「奈何奈何」了。同樣的「奈何」,在羲之筆下,都是不同的表情。「奈」與「何」的映帶之間,似有著綿延不絕的牽掛與愁緒……

      這幾個星期比較難以專心練字,今天拿出毛筆和宣紙,書寫《尺牘》裡的〈九月三日帖〉。對開的宣紙寫四行,相鄰的兩行就有三次「奈何」,不禁想著近日生活當中,發生在自己與周遭親友的一些無可奈何的事。至此年齡,遇事已經逐漸可以不爭不喊;也更加明白慨嘆「奈何」之後,接受與坦然,不是軟弱與無感,而是面對人生的韌性與通達。如此,人生雖有無奈,仍足以「游目騁懷、暢敘幽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