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年前我搬家到現在住的大樓,距離這個大樓步行不到半分鐘,是一所知名的私立學校,辦學範圍涵蓋幼稚園到中學。搬家以後,小熊沒有轉學,繼續在原來的公立國小就讀。每天早上我們出門等公車,總會遇見社區芳鄰的孩子們,穿著整齊優雅的制服走路上學。

 

小熊就讀的公立學校沒有制服,她每天穿著自家的便服、背著購自「家樂福」的橘紅色書包出門等公車,行走在一群從轎車下來的私校學生當中,顯得特別「鮮豔」而醒目。

 

有一天早上,在電梯裡遇見一位正要上班的鄰居太太。她看了看我們,問道:「你女兒不用上學喔?」我愣了一下,兩秒鐘後才明白是因為小熊沒有穿著和她孩子一樣的私校制服。我說:「有啊,要出去搭公車上學。他們公立學校沒有穿制服啦!」這位太太說:「這樣啊,XX學校就在我們隔壁,早點卡位以後還能直升,幹嘛不去讀呢?」

 

我對這個問題並不陌生。從小熊進入公立國小就讀以後,我就常常被問:「怎麼不去讀私立學校呢?妳家只有一個寶貝啊……。」或許別人認為我們負擔得起,而獨生女更有優勢獨享家裡的教養資源;另一方面,這頻頻出現的殷切關心,似乎也反映出社會上對「獨生子女」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認知和經驗法則。這些因襲的看法和判斷,對孩子和我,多少有些小小的壓力。

 

「獨生子女沒有手足,三千寵愛在一身,必然比較驕縱自私」──這種對於獨生子女的固定想像,讓慢慢長大的小熊,愈來愈不愛讓人知道自己是獨生女。其實,正因為獨生子女有這種包袱,我疼愛小熊的方法,反而有不同的考慮。我讓小熊進入公立學校,除了受自身就學經驗的影響﹝我和外子都是唸公立學校﹞,同時也是希望孩子在學校有機會接觸來自各階層的同儕。

 

我想,正因為是獨生女,更需要學習開放和融入;因為將來沒有手足可互相依靠,日常生活中我也盡量找機會放手,讓孩子培養獨立的心態和習慣。

 

 

  獨生女的教養,對我並不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倒是別人看我「只生一個小孩」的眼光,反而比較令我困擾。我成家以後並沒有規劃「只」生一個小孩,但事實上,後來我卻「只生得出」一個小孩。

 

婚後三年,我罹患自體免疫的「肌無力症」,懷孕生子變成一件冒險的事;幸運的是,雖然流產不只一次,我後來還是成功懷孕了,而且在沒有引起肌無力症復發的情況下,順利自然產生下健康的女兒。僥倖生下一女之後,我奢望再生一個孩子,同時也想滿足女兒有手足的願望;但是努力了兩年,都沒有再懷孕成功,於是我開始求助婦產科。然而,醫師考慮到荷爾蒙藥物有誘發「肌無力症」的風險,對我只能溫和用藥,也無法採取更激進的助孕方式。在期待和失落之間起伏交戰了兩年多,一樣沒有好消息。

 

在婦產科門診黯然流淚之後,我回到正常生活,嘗試在心中放下「想再生一個孩子」的願望,慢慢把堆存了四年的幼兒衣物、用品打包送人 。但是失落感並非 一兩 天就煙消雲散,大概過了兩年,小熊上小學前後,我們才慢慢接受且習慣「我們是一個小孩的家庭」。

 

 

接受既定事實之後,接下來有一個新課題,就是如何面對外界識者與不識者的詢問。帶著小熊出門,經常有熱心的長輩打量著我們,接著就問:「只有一個寶貝喔?」我當然說「是」,而且我可以預料對方接下來會說什麼。「怎麼不再生一個?」或者轉向對著小熊說:「妹妹啊,教你媽媽再生一個弟弟陪你呀!」﹝我心裡想,如果小熊是獨生子,或許就不會有後面這個問題......。﹞

 

    在小熊六歲以前,我的答案是:「有啊,還在努力中……。」因為這樣回答符合事實,所以並不感到困擾;但是當我已經生不出來,還要常常被「關心」,偶爾會有舊傷復發之感。通常長輩們傾向於認定「這個媽媽就是不願意再多生一個」,所以他們往往會對我曉以大義;如果我答:「一個其實也還好啦……。」免不了引來更綿長又慷慨的說教,儼然我是個太愛自己的懶惰媽媽。

 

我很清楚自己為何只生一個,也已經在心理上接受了這個生命的現實;但每隔幾天就要面對外人垂詢的壓力,我自忖是否有需要對陌生人清楚說明原因,為自己辯護?我也想過,就算我是「選擇」生一個,這個「私領域」問題,是否需要由外人來干涉和評斷?

 

我發現,與其努力想讓對方「了解」而「同意」我,不如務實思考如何處理和中止這種困擾。漸漸的,我愈來愈能泰然處之。

 

「我真的很想生啊!孩子也想要弟弟妹妹,但就是生不出來。我認真拼了四、五年耶,婦產科也去了呀!都沒結果,年紀也大了,只好隨緣……。」因為這是實情,所以不會感到言不由衷;更重要的是,這個答案比較能符合他們的期待,不只能讓他們很快停止說教,還會很「同情」地接腔:「對啦對啦,生不出來就不要勉強,有一個也不錯啦,現在養孩子很花錢……。」

 

雖然我不是刻意要討好對方,但是一個「博得同情」的答案,確實能稍微激發出長輩們的「同理心」,停止可能的辯論和對立,也減少我的不悅。

 

 

      我以這樣的方式一次次「順利過關」。有此實戰經驗之後,我不禁想:至少我還生了一個女兒,如果有不孕或者因為身體疾病造成生育風險的的婦女,每兩三天要被質問一次,一定會比我困擾又難過。

 

社會上總存在著某些強勢的思考邏輯和意識型態,在人們的心裡刻劃了制式的圖像,使人不經意間藐視他人的經驗,進而對別人過度建議和干涉。因此總是有家族長輩、街坊鄰居、甚至是教養專家,告訴我們該生幾個小孩、一個小孩寂寞又驕縱、如果只生女孩就要再添一個男孩……。殊不知,在一廂情願的勸說與矯正他人心態時,有可能無形中評斷了他人不為人知的痛苦……

 

    目前台灣人口日趨老化,我本身很希望多生孩子、也支持鼓勵生育;家有兄弟姊妹一起陪伴成長,生命自是更豐富圓滿。然而,我就是只有一個孩子!儘管如此,我也竭盡所能好好教養我的「獨生女」.....。我想,每個家庭的條件和課題不同,也許「生一個孩子」是現代許多夫妻的自主選擇,外人不妨予以尊重;也許有些人與我有類似的生命情境,其默默調適的心情,可能需要我們細心去同理和體貼。

 

因為曾經在心理痛過,因此當我初識年屆育齡但身邊沒有小孩的夫妻,如果大家聊到親子話題,我避免理所當然問對方:「小孩沒帶出來?幾個?」如果看到夫妻帶著一個小孩,我也小心不要這麼說:「你們『只有』一個小孩嗎?,怎麼不再生?」

 

也許是我考慮得比較多,但我想,對於他人異於自己的經驗,多一份貼心設想和理解,也許人與人之間會更加圓滿和諧。


    延伸閱讀─〈羨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