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印DSC_2044-20180617-175003 縮小.jpg

     平日發表文章不以政治為主題,即使近日2020總統選戰已成社會熱門話題,我也不野人獻曝多說淺見。但近來在實體生活及臉書上,愈來愈常看見朋友們感嘆,對某位有意問鼎總統大位的政治人物「死心」。朋友們話語裡散落「傷心」加「憤怒」的玻璃碎片,觸動我回顧自己這幾年來的寂寞壓抑,忍不住首度以政治人物為題材有感而發,談談一些非關政治的人性觀察。

     我沒有半點政治背景和淵源,但這位一出場就擁有眾多「粉」的人物,我正好實體認識。猶記得2014年他以政治素人之姿步入政壇,第一次參選就聲勢驚人,許多成粉的朋友知道我認識此人,都好奇且語帶羨慕問我:「他本人怎麼樣啊?」

     我先引用一段選舉當天(20141129日),我在臉書寫的小段文字來概括當時的心情:

    選戰愈夯,我心裡的某個角落就愈來愈悶。今年的選舉是我有投票權以來感受最特別、也最為難的一次,因為市長候選人裡剛好有一位是我認識也熟悉的,也因此而有機會領教到行銷與包裝的超級威力。化腐朽為神奇,令我肅然起敬。

     那段時間,素人偶像頻頻在媒體號稱自己「智商157」,實際上不曾執刀卻三句不離「我們外科醫生如何如何」,以知識菁英和醫龍形象高談「生死的智慧」,侃侃而談「進步的力量」……。強勢的白色旋風所向披靡,朋友遇見我都想深入打探。

看見大家熱切的臉上「冒泡泡」的崇拜表情,我預感自己說什麼都是多餘,於是只淡淡說一句:「靠近他、與他共事過,很快都會一個一個離開。為什麼?想想這是怎麼回事吧!」

     不痛不癢但有點「烏鴉」的回應,效果就像那段貼出後沒人搭理的臉書文,朋友們聽了先愣住一、兩秒,但很快就拋諸腦後。我很清楚自己的「微言真意」敵不過厲害的「賣相」,說不定還讓人誤會我的發言背後有私人恩怨,於是後來我就憋著少言、忍住不言,漸漸冷眼靜觀一切。

     我在安靜中思索這個令我「肅然起敬」的「神奇」現象是如何發生?素人自稱患有亞斯伯格且人緣很差,卻因個人際遇偶然步入政壇,正當大眾開始厭倦傳統政黨政治和人物,其「非典型」言行和路線異軍突起,的確顯出一股特殊魅力。

     不同於官場上四平八穩的陳腐,素人恣意吐出白目、機巧又辛辣的語言,噴發出一種異於常軌的「清新」,很快風靡喜歡「反骨」的年輕人,也十分投合媒體重口味和下標題的需求,每每發言總是搏上媒體版面。熟悉網路世代的競選幕僚以強大文宣包裝,行銷其博學、聰明及清流形象,成功營造一股文青時尚。成為他的「粉」,不只是想投他一票而已,同時也標舉認同一種進步思維和品味。

      頭一次,我有機會在媒體與實體之間,目擊一個政治素人因為時機和包裝被成功「造神」了。素人身披粉絲的著迷與期待登上市長寶座,我只能繼續保持安靜以免自討沒趣,只是默默中總會想:成粉的朋友裡許多是知識分子和文青,更多具有鮮明的女性意識,我不忍想像有一天當她們親耳聽到偶像說出「仇女」、「厭女」等所謂「失言」的刻薄真心話時,會有多錯愕?

      一個在媒體上高曝光的偶像要露出「本來面目」,需要多少時間?

            20151月,英國交通部長來訪贈送懷錶,被嫌棄為「當破銅爛鐵還可以換一些錢」,偶像首長的白目失禮首次震驚各界,但媒體和網友一陣討論之後,許多人緩頰解讀為真性情和特有幽默。

     隨著首長施政與言行高曝光,「偶像」還原成立體「真人」的徵象愈來愈多,朋友們開始各有自己的「疑惑轉捩點」:有人無法理解其仇女言論、有人聽到「兩岸一家親」覺得他變了,有人因大巨蛋復工而失望,有人因吳音寧事件幻滅……。但奇妙的是,好些朋友會先「不以為意」一段時間,不去深究或者為他辯護,直到有一天無法忍受才真正死心。

     從朋友們對偶像的「緩解」反應,我看見台灣人的溫暖寬容,也顯示對偶像重新評價之不易,除了「幻滅」本身令人難受,更難的是「顛覆」已經連結投射在偶像身上的「自我」。

     經過五年,有朋友看到我當年那句淡如水的提醒,封我是「先知」,並讚道:「妳是高手!飛花摘葉,直指要害啊!」。我沒有狂妄自戀到自以為是「先知」,對我來說,一切只是真相大白。也有人怪我太溫柔,怎麼不多說讓朋友早點清醒?其實獨嘗五年寂寞並不好受,但基於對人性的理解,我深知並非立論精闢、口才便給就能「說服」一個人,只有在適當的時機,經由當事人親身覺受,才能讓「改變」發生。

 在包裝、行銷當道的時代,處處有「神」,世間人事物的真貌愈來愈不容易被看清。也許有人要問:政治需要明星,而時勢造英雄,誰在乎真相?然而執迷於賣相,就難免要付出「與假共存」的代價。儘管時間會慢慢給我們答案,但「日久見人心」會有社會成本,不得不謹慎。

我們能否一起擦亮眼、耳和心,以洞察力來透視外在魅惑,是新鮮感、價值認同,還是美夢與希望令自己著迷?發現苗頭不對,錯愕之餘為何緩頰,無法與假相分手?此時須向內觀看,別怕自我質疑,以魄力設下情感認賠的停損點,才不會讓夢想與願景結束於如同受詐騙的幻滅。

     三思而後行,比較不會失足跌跤。偶像當前,真假之間,若能三思而後「粉」, 是不是會減免一些心痛的領悟呢?

 

 

◎原文載於「獨立評論@天下」,請點入: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article/8356

 

◎更多本人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請點入此網頁: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0210 的頭像
    irene0210

    Irene的安心小窩 ─ A Cozy Little House of My Own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