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鵲華秋色 縮小.jpg

111日我約了喜歡書畫的朋友一起到故宮博物院欣賞《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這次展出的26件國寶級作品中,包含我想去朝聖的「偶像」王羲之作品〈平安何如奉橘帖〉,也有最近因清宮劇《延禧攻略》而跟著走紅的元代趙孟頫畫作〈鵲華秋色〉。

   《延禧》三名主角到故宮欣賞劇中提到的〈鵲華秋色〉,引發人群爭先拍照。

  當天在展覽室內,「書聖」王羲之作品前自然人潮不斷,而陳列於對面的〈鵲華秋色〉也不遑多讓。許多人拿起手機要幫〈鵲華秋色〉拍照,顯見《延禧攻略》發燒,讓趙孟頫的畫作也成了「明星」。然而這間展覽室有公告不能拍照,當時剛好沒有服務人員在現場,我就主動婉言勸阻這些「拍『趙』」民眾,請他們一起愛護國寶。

    我和朋友欣賞完〈鵲華秋色〉,聊著《延禧攻略》離開展覽室,竟然就在出口外巧遇來台宣傳、順道參觀故宮的《延禧》三位主角!當時只見人潮擠得水洩不通,原本不知這一堵厚厚人牆裡,大家爭睹搶拍的是何方神聖,透過眾人高舉的手機,瞧見螢幕裡晃動的是「魏瓔珞」吳謹言和「富察皇后」秦嵐,朋友驚呼:「原來是娘娘們駕到了!」

 看著粉絲們拚命要把吳謹言、許凱和秦嵐三人的身影塞進手機裡,我和朋友一時興起也跟著高舉手機,但只拍到黯淡零碎的畫面。人潮跟著明星們移往樓上,我留在原地,想到自己剛剛湊熱鬧搶拍,如同先前在國寶展覽室內試圖以手機將〈鵲華秋色〉「打包帶走」的民眾,一時之間,我對這種心思有了微妙的理解;而這番有趣的映照,也觸發我對於「藝術欣賞」進一步的聯想和省思。

 欣賞藝術品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總忍不住想拍照?

  在「人人有手機,照片隨時拍」的時代,各種藝術展場如果沒有限制拍照,常見人們用手機對著展品拍照留存。有些人不假思索、張張記錄,有的人挑喜歡的拍下收藏。我有時也會想「保有」喜歡的畫面和解說,留待事後回味或研究。

  然而走出場外,翻滾於日常瑣事之後,這些留存於手機裡的「收藏品」往往湮沒於腦海,未必進化為知識養分。相較於「現場佔有、事後淡出」,一些不允許拍照的展覽,雖然當下什麼都沒能帶走,但內心可能更滿意、充實,「尾韻」也更綿長。

 為何收藏卻不擁有,空手反而印象永恆?其實有沒有一台手機在手,觀看的心態和方式會有差別。用手機「攝取」藝術作品,接收到的是隔離框限在螢幕裡的影像,而非直接感受連結。想把畫作拍照收藏,日後再看,自然難以專注於當下。如果沒有機器阻隔和延遲,我們的感官在當下可以更敏銳,心靈更活躍,這種在現場與藝術作品「心心相印」的互動,無法透過手機照相「打包帶走」,卻能銘刻於心中,如餘音繞梁。

 這正是為何即使家中有字帖可以欣賞、臨摹、有書畫圖錄可以隨時翻閱,甚至網路上也有豐富資料可查,我還是喜歡到故宮、博物館參觀各種藝術展覽,只因為與「真跡」近身接觸的氛圍與心靈活動,絕非目視印刷品和網路資料可以取代。

 如果把藝術作品「真跡」比擬為明星「本尊」,也許更容易理解。人們為了追星,在機場摩肩擦踵苦候,擠在見面會場遙望,明星一出現就是全場騷動,此時手機拍照往往不夠清楚完整,甚至拍到的還是前面粉絲手機螢幕裡的「二手」影像。然而,光是與偶像處在同一空間、呼吸同樣的空氣,他們的身影直接落入眼底,聲音直接鼓動自己的耳膜……這樣有溫度的氛圍和感官悸動,只會發生於「與偶像親近的瞬間」。興奮尖叫之外,這才是足以回甘久久的記憶與滿足。

   雖然見到藝術展品不會令人跳躍尖叫,但在親近「古物」、「真跡」的瞬間,只要願意體會,同樣會有心靈的躍動。撇開「看不懂」的心理障礙,丟開性急拍照打包的習慣,用慢活的方式靠近它;甚至可以想像自己上演「穿越劇」,讓鮮活於眼前的墨跡帶我們穿梭百年、千年的時空,與書畫家創作的時刻相遇。他們寫字、作畫時,處於什麼樣的心境和氛圍?文字和筆觸之外有沒有「隱藏版」故事?

 把握當下的心靈悸動

    這次看「國寶再現」特展,在宋高宗趙構的〈賜岳飛手敕〉之前,我就佇立沉吟許久。高宗書體取法二王(王羲之父子),在這封御札裡,他以灑脫流暢、意境高妙的書體寫出對岳飛的囑咐與敬重。從此信可看出宋高宗對岳飛敬愛有加,然而高宗後來因聽信秦檜,以12道金牌令岳飛回京,並將其殺害。遙想這段歷史,真是讓人不勝唏噓。

   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帖〉,三篇尺牘寫的是尋常生活點滴與感懷,留白的文字,簡練有如現代手機簡訊。親睹墨跡上文字線條儒雅飄逸,淡然寫出生活的哀樂,不禁讓我揣想1,700年前,書聖揮運當下的心靈韻律和人生情懷。我一向熱愛王羲之的書法,如此近身接觸,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追星」啊!

   當天也到故宮看展的「魏瓔珞」吳謹言,看到在戲裡乾隆皇帝為了討好她而相贈的〈鵲華秋色〉真跡,當場驚呼:「哇,是乾隆的珍藏!」想來她當下不僅憶起自己拍這場戲的場景,必然也扎實體驗了一場戲裡戲外、今古難分的「心靈穿越劇」吧!

   藝術欣賞常常被人與「氣質」、「高尚」等形容詞聯想在一起,或者以為沒有知識背景或聆聽導覽,一定就看不懂。其實,如果以親近本尊的「心靈悸動」來類比體會,欣賞藝術品的心情就和「追星」一樣簡單。知識和素養會有幫助,但不是最關鍵,重要的是在與藝術品共處的時間空間裡,用感官探索存於真跡/本尊的溫度、手感和心性。在互動中觀照自己心中的好奇、感動與激勵,這種積極的心靈悅動,比起頻頻用手機照相留存,更加感性、知性,也更有創造性。

   如果說「追星」是尋求心靈寄託,那麼「藝術欣賞」何嘗不是呢?人生充滿各種無奈與困難,與明星邂逅時的激越高昂、親近藝術的充盈滿足,的確不能幫我們解決人生難題;但與「偶像」共處時的從容悅適、心靈解放,讓我們有所依附、融入和放空,更有能量面對人生的挑戰。

   這次我到故宮看展巧遇《延禧攻略》三位主角,看見眾多粉絲們搶拍演員和古畫明星,我發現:藉由家喻戶曉的發燒戲劇加持,國寶級藝術品不再是LKK,也有潛力成為親切的大眾偶像,實為美事一樁。只是難得公開露面的「老人家偶像」年事已高,禁不起太多光線的刺激,所以粉絲們還是收起手機,好好把握與真跡親近的當下──此刻的興奮與滿足,才是你心中永恆不滅的光芒!

   ◎原文載於「獨立評論@天下」,請點入: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article/7462

 

◎更多本人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請點入此網頁: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