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E1450.JPG

好幾年沒有感冒,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天天戴口罩,幾乎忘記感冒生病是什麼滋味。上週末,突然感冒了,經過56天的病程,正值疫情快速升溫,本土確診數字屢創新高,在身體逐漸康復之際回顧這段歷程,別有一番感觸與思考。

完整接種疫苗後的「正常生活」?

上週六下午感到喉嚨痛。原本想春天來臨濕度高、天氣變化大,難免喉嚨癢痛不適,但是到週日上午感覺更痛了。近來Omicron在台灣到處肆虐,據說喉嚨痛是主要症狀之一,我不敢掉以輕心,趕快請家人幫我做快篩,還好結果是陰性。

接下來幾天,就開始與感冒病程共處:喉嚨痛、鼻涕狂流不止、頭暈疲倦、咳嗽、聲音變啞……昏沉沒力只好多睡,要上的課請假了,洗衣煮飯當然都擺爛。但幸好這都「只是」感冒引起的不便,如果是真的確診Omicron,連帶的影響和麻煩絕對不只如此。

我打過3劑疫苗,可能不會染疫而死、成為重症,有可能就是輕症或者無症狀。然而以Omicron的超強傳染力,我勢必成為傳播者。我的同住家人極可能被我傳染,至少會因為是親密接觸者而要被隔離,無法正常上班。如果在新的防疫指引之下,我因為是輕症而居家隔離,家人平常也需要更多的消毒和防護作業,以避免家戶內感染。無論從哪個層面看,都不會是方便輕鬆的「正常生活」。

連續幾天,台灣每天的本土確診案例屢創新高,從每日攀升的數百例,到415日破千到1209例,已遠超過去年三級警戒的單日最高確診數,且可能會繼續刷新。但近日社會大眾對這樣的確診數似乎不再有感,聚餐娛樂一切如常。這是大家打了疫苗之後的安心氛圍,隨著政府防疫作為漸漸鬆綁,社會上也出現一種鼓勵放鬆的聲浪,認為「有什麼好怕的?染疫了不過是輕症,甚至無症狀,不會怎麼樣啊!就當做是流感,歐美老早就沒在怕的。」

正值感冒初癒,回想在過去沒有疫情的日子裡,相信沒有人喜歡感冒,更不會想要得症狀更嚴重、還會肌肉痠痛的流感。至於新冠肺炎則是絕對不受歡迎。即使是現在病毒逐漸流感化、變種為症狀較輕的Omicron,仍有報導提到,不少人染疫之後喉嚨劇痛、久咳不癒、疲倦無力,影響工作。然而,現在人們的尺度和標準似乎不同了,覺得病毒對作息與工作的影響都「沒什麼」,反正就是「與病毒共存」(於他人體內還是自己體內?)的正常生活。

當生活選擇權到手,你要「自由」還是「自律」?

每個人對於「正常生活」的感受有所不同,以我來說,已經與慢性病共處20多年,對於「與病毒共存」並沒有浪漫的想像。我想要的「正常生活」是個人可以正常作息、工作,不隔離、也不影響家人朋友的生活。更最重要的是:雖然打了3劑疫苗的我比較不會因染疫重症或致命,但我不願意自己成為Omicron傳播者,而導致抵抗力差的老人家以及目前尚無法打疫苗的兒童染病。

如果Omicron找上老人和小孩,不能樂觀以為他們也會和自己一樣是輕症。以Omicron「以110」的高傳染力,如果高風險族群的感染者增加,重症患者和死亡數也會直線上升。與病毒共存的同時,也得與死亡數共存。

的確,以大環境需要及流行病進程來考量,加上Omicron的高傳染力,整體清零不容易,政府防疫方向必然要從「圍堵」轉為「減災」,朝向重症清零、減少死亡和維持醫療量能,也就是所謂「與病毒共存」。當政府的防疫作為開始鬆綁,也是漸漸把生活選擇權交還人民手中,此時防疫的鬆緊成為個人選擇,進入一個「責任自負」的階段。

這時候每一個人都將面臨一個課題,也就是要自己定義「如何與病毒共存」,設想怎麼實際與之共同生活。這不是從學理上旁觀、只將它認知為一個現存的「社會現象」,或是輕鬆誇口「得了又不會怎麼樣」,而是真正換位思考:新聞報導中每天飆升的確診數字,可能就緊鄰身旁,甚至有一天自己就在其中登場。此時自己的自由與不便會是什麼狀況?該如何因應?這才是真正的與病毒共存。

每個人對於「與病毒共存」有不同的理解和想像。有的人想要多一點放鬆自在,可以照常旅遊休閒、社交活動,即使目前染疫常發生於餐會群聚,仍想要與親友聚餐聯誼。但有些人不希望脫下口罩讓自己有機會確診且成為傳播者,只求「不生病、不隔離、可工作、不麻煩」的生活日常,而能接受降低社交與休閒需求,持續謹慎防疫。前者想要的「自由」,目前在規範上多已放鬆,後者的「自律」,也不需要被貼上保守「恐慌仔」的標籤,說成是大驚小怪。每個人可以選擇的防疫鬆緊和生活方式,都各有需要自負的盈虧和承擔,應該要互相尊重。

對疫情有務實認知,才能真正「與病毒共存」

以我家來說,我通常在家工作,社交活動不多,選擇比較自律謹慎的「正常生活」,嚴守在外不脫口罩聚餐聯誼,對我來說不至於困難。然而外子有在醫院的正職工作,難免有聚會和推不掉的飯局,不一定能像我這麼簡約,但也自行選擇了相對的因應之道。他日前因為參加了一次聚餐,隔天確診數達到874例,擔心自己萬一因聚餐染疫,會造成親密接觸的家人被匡列隔離,決定開始高規格的自主健康管理,盡量晚歸,降低在家中活動的時間、空間範圍以及與家人的接觸。

疫情發展至今,不論是政府還是個人,在防疫理念、策略和行動上都不斷面臨「滾動式」調整。如今防疫鬆綁,選擇權回到自己手上,每個人與病毒的距離不同,也將會面對不同的結果。

我相信:對「限制」有務實的認知,能換來踏實與真實的「自由」。祈願每個人為自己選擇的正常生活,能在疫情升溫之時為個人帶來想要的健康幸福。讓我們一起努力耐心等待疫情趨緩,迎向更安詳美好的台灣!

 

◎原文載於「獨立評論@天下」,請點入: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article/12175

 

◎更多本人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請點入此網頁: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0210 的頭像
    irene0210

    Irene的安心小窩 ─ A Cozy Little House of My Own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