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E1788.JPG

 
大學剛畢業的女兒最近心血來潮,從櫃子裡挖出一堆20幾年前的老相簿,回味自己嬰幼兒時期的模樣。她特別喜歡其中兩張,一張是8個月大的她站在嬰兒床內回頭望向媽媽的鏡頭,另外一張是拍攝於台灣大學文學院旁的小草坪,2歲半的她穿著與陽光一樣亮麗的衣服,靜靜站在樹影光點中低眉淺笑。

 女兒說:「一張在耍帥,一張在冥想,好有趣喔!」回顧童年之時,女兒還唸了一串她小時候媽媽自編的哄睡兒歌、陪玩的逗趣話語,台語、英語、國語的都有。

 女兒小時候很晚才開口說話,110個月才終於「正式」叫媽媽,在此之前,全職育兒的我每天在家自說自話,即使孩子總是默默無語,仍兀自發揮創意搞笑。當年自得其樂的「媽媽耍萌獨白」,我都忘得差不多了,沒想到20幾年後,這些「古早味」竟然從女兒口中原汁原味吐出,聽了還真有點不好意思!

 臉紅之際,心中也升起一股魔幻驚奇感。當父母的常常會以為: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對他們說故事、唱歌,帶去哪裡玩或體驗過什麼,長大哪裡會記得?沒想到孩子無論多麼幼小,默默當中,耳朵隨時像海綿吸收父母的言語,雙眼如明鏡一般如實映現父母的一言一行。

 當全職媽媽,自己的人生只有犧牲與浪費?

 回頭品味兩張老照片,童顏笑影單純無憂,其實照片外有一位掌鏡的年輕媽媽,生活繞著幼兒團團轉,沒空喘息,苦中帶甘。每天忙著跟時間賽跑,陪伴和記錄孩子時時不停的成長,也努力在時間夾縫中撿拾可以做自己的片刻。然而甜蜜當中偶爾會滲入微微苦鹹,那是「不甘心」的時候滴下的淚水,讓全職育兒的生活嚐起來總是帶有一絲微妙滋味。

 30就歲罹患重病離開職場,一邊養病一邊育兒的蟄居生活,讓當時的我心中有種「被埋沒」的矛盾抑鬱。還清楚記得有一次帶4歲的女兒到醫院看病,遇到一位久未碰面的男性友人,他正好讀到前兩天我在報紙生活副刊登出的文章,讚嘆我文筆非常好,接著說:「妳這樣的學歷和才華,只能在家帶小孩,實在是太可惜了!」原本以為會因為自己的才能被外界看見而欣喜,但友人言下之意,我的現況是一種人才的浪費與犧牲,讓當時向他道謝的我,差一點憋不住眼眶裡的淚。

 育兒工作是一種「浪費」而非福利,更不會是人生的價值,社會主流心態對於全職媽媽不友善,不只來自於男性,常常也來自女性本身。年輕的我顯然也內化了這樣的偏見迷思,因此我不只因友人無心話語而敏感,其實也是被自憐心態所傷。

 如今,聽孩子分享幼時記憶,原音重現媽媽當年的創意獨白,我想對老照片外那位曾經「不甘心」的年輕媽媽溫情喊話:「妳陪孩子的人生沒有白過!」20多年來發生過的顯然沒有消失,如果以比較實用的觀點來看,努力過的自然也不會「浪費」,只是一時看不出來。

當社會日益凸顯母職的犧牲,會不會讓育兒成為負債?

歲月的歷練多少也讓人累積了心法,熟年的我還想對當年偶爾因為孩子太黏而「不耐煩」的自己說:不妨在心態上練習「不去分割時間」,陪伴的時候就全然感受孩子的存在,也對那段時間一起做的事情感到興趣。如此,「孩子的時間就是自己的時間」,妳就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如果能盡量與眼前的人和時間合一,就能減少因「捨不得自己」而苦。

視野超然,不免出於時空距離的美感,但也是時間淬鍊出來的經驗智慧。此刻透視女兒挖出的兩張寶寶照,我看見時光的軌跡以及它賞賜於我的豐富。甜蜜與負擔,都是生活現實的排列、組合與作用。我如何能以自己的有限之眼,狹隘定義過去的人生只有犧牲與浪費呢?

在此生命階段,已經明白人生無法盡如己意,而是要懂得尋求自我定位與平衡。我接受自身在家庭中的分工與角色,明白後盾與前台同樣重要,照顧好家人其實也利益了自己。在能力與時間許可時適當自我實現與滿足,不一定要向主流價值證明自己,沒有響亮頭銜與鋒芒,無礙自己曖曖內含光。

儘管個人內心不再因全職媽媽角色起波瀾,但以目前社會上多由母親擔任主要照顧者的現況,我也和大部分的母親一樣,殷殷期盼當前社會能對「母職」建構更多有利的觀點、論述和溝通,社會制度持續發展出更多外部支持系統,鼓勵父親協助母親,一起兼顧工作與家庭。目前外界的研究和論述愈來愈多,以學術或社會角度探討母職與工作之間的拉扯、生養孩子對女性生涯的傷害,固然讓女性心有戚戚焉,但凸顯這樣的犧牲與代價,會不會對母職產生嚇阻或引發矛盾情緒?

如果我們總以職場生涯和收入的單一角度來審視,育兒這件事都不會是資產,而是負債。當它總是被視為女性或個人生命的浪費,甚至是懲罰,同理來說對男性也是一樣,那麼如何能期望有更多人自願花費時間和「成本」來分擔,或全職承接育兒的責任呢?

在孩子的成長中看見自己,成就「相互圓滿」的親子關係

不論我們如何呼籲、論述或在制度上提升,如果無法讓每個人從根本心態上更友善定義和感受育兒工作的價值,關於母職/育兒是一種「犧牲」的矛盾衝突,永遠都會存在。而母親因為要經歷十月懷胎和生產,付出的「成本」比父親更高,在自我統合和平衡的課題,又比父親來得更艱難而深刻。

身為母親,很難不與孩子的生命重疊,的確一時會感覺自我的版圖縮小。但育兒到底是不是人生的「浪費」?我們何妨試著從內在轉化和打破區隔,在孩子的時間裡面看見自己的時間,也就看到了自己一路走來的豐厚與無限。於是成為親子就不只是磨合犧牲,而是「相互圓滿」。統合過的內心就有了和平,儘管沒有在外發光發熱、展露鋒芒,自在圓滿的溫潤也會發出強大的能量。

「犧牲」可能是實質,但有時候是一種覺受或心境。也許養育者可以這樣設想: 犧牲和圓滿沒有界線,就像是波浪與海洋,前者是一時隨風翻飛的心情,但是與海洋是「一」不是「二」。時間之流滔滔向前,我們難以抓取所有的點滴,但發生過的都沒有消失和浪費,不需要感到遺憾。如同物理學的「能量不滅 」,它只是轉換形式,在時間流轉中重新契入自己。

祈願所有認真努力的媽媽們:不論是在家育兒的全職媽媽、蠟燭兩頭燒的工作媽媽、母職漸鬆而展開第二人生的資深媽媽,都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發現自己的平靜海洋。航向自己的人生下一站時,看見海闊天空、內心和平自由,驚嘆自己的圓滿無限!


 

◎原文載於「獨立評論@天下」,請點入: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article/12285

 

◎更多本人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請點入此網頁: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