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提琴﹝縮小﹞.jpg  

    

    今天在聯合副刊看到楊照這篇〈不關心教育的教育部〉,我想到自己就讀九年級、十二年國教第一屆的女兒。她從小三開始學小提琴,我從來沒讓她參加過音樂比賽。也許因為我是對「教育」不夠積極的懶媽媽,但也許我打從心裡就沒想過需要參加比賽,連音樂檢定也只在小學參加過一次。

   距離明年的國中教育會考只剩半年,女兒還是沒有停止她每週一次的小提琴課。考試壓力愈來愈大,幾次問她要不要暫停拉琴了?她說,是愈來愈沒時間練了,但想能拉多久就拉多久,怕一停止,感覺就找不回來了。

   看起來,女兒還珍惜著小提琴對自己的陪伴。學琴數年,女兒沒有為自己累積任何比賽獎狀,但我想她對音樂的愛好,在未來的生命裡應該不會輕易憑空消失。

   換個角度想,如果這個嗜好能繼續滋養孩子的心靈,我的「懶」或許造就了一份給孩子的生命禮物吧!

 

…………………………………

 

〈故事與新聞─不關心教育的教育部〉                           2013.11.28  

聯合報◎楊照          

 

一個小小的比賽,可以累積這麼多荒唐的觀念與立場,這是讓我們瞻知台灣教育敗壞程度的一扇窗口……

 

        教育部主辦的全國音樂大賽今年參賽人數大爆炸,遠勝往年。根本原因,當然不是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突然大幅增加,而是「十二年國教」產生的連帶效果。很多家長、老師、學生抱持著簡單的功利計算想法,「十二年國教」將平常表現列入升學評量,所以為了增加進明星學校的機會,該爭取的幹部機會要爭取,該做的義工服務時數要去做,還有,能夠得到的人文藝術比賽成績,最好也都不要放過。

     很顯然,這些孩子不是為了音樂而參加比賽,倒過來,他們是為了參加比賽而去接近音樂、學音樂,甚至,他們是為了比賽中得到名次證書而去接近音樂、學音樂。

     那麼多人參賽,於是每個人比賽中得以演奏的時間就連帶大幅縮水。主辦單位的邏輯很簡單:反正就那麼多比賽時間,用比賽時間總長除以比賽人數,人少每個人分到的時間就長點,人多當然每個人分到的時間就短一點。

     如此理直氣壯。理直氣壯到好像這裡不存在一個不同的邏輯、不同的安排方式:那麼多孩子要比賽,不能因此增加比賽的總時數嗎?還不只如此,被問到每個孩子只能分到兩分鐘、兩分半演奏時間,主辦單位還可以更理直氣壯地說:請的評審都是專家,聽一、兩分鐘就知道了。

      如此理直氣壯的背後,反映了兩件事:第一,對主辦單位而言,辦比賽單純只是為了讓評審可以打出分數、排出名次來,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用意。第二,比賽的主體,是場地、是評審、是主辦單位的人員,這些條件是固定的,不能調整,所以當然要調整學生來配合這些條件。

      如果是民間公司辦的比賽,我們都會忍不住喟嘆一聲:「就為了多賺點報名費!」何況這是教育部辦的比賽!教育部辦的比賽,可以完全沒有教育意義的考量嗎?可以不用思考不用交代:怎樣的方式,會讓比賽產生怎樣的教育效果嗎?比賽真的就只是讓孩子得到一個可以量化的分數而已嗎?孩子上台的經驗沒有意義嗎?他如何面對音樂、面對樂曲,如何處理一首完整的樂曲,沒有意義嗎?從音樂教育、藝術教育、人格教育的觀點看,準備樂曲開頭兩分鐘應付評審,和好好自我負責演出五分鐘、七分鐘的完整樂曲,是一樣的嗎?

      教育部不關心教育,掛教育部名號的活動可以不從教育出發,給學生的比賽主體卻不是學生,一個小小的比賽,可以累積這麼多荒唐的觀念與立場,這是讓我們瞻知台灣教育敗壞程度的一扇窗口。

     主辦單位不重視教育效果,參賽的學生及其家長只在意有沒有名次可以拿來在升學中使用,這樣的音樂比賽非但無助於音樂教育,還必然傷害、扭曲了音樂教育,不辦也罷!

 2013/11/28 聯合報】@ http://udn.com/

 

原文連結:故事與新聞/不關心教育的教育部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8324281.shtml#ixzz2lufrCY13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0210 的頭像
    irene0210

    Irene的安心小窩 ─ A Cozy Little House of My Own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