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加印IMG_1820縮小.jpg

  

     近三個星期以來,我有一點「深居簡出」,實體生活如此,在FB上的動態也是。不是刻意選擇僻靜,只是因為一個變化與決定,我調整了作息,沒想到竟帶來生活型態與心性上的改變。

 我本來就是早起的人,最近起得更早了。近來因為家人上班時間有一些變動,不太有時間好好吃早餐,為了家人一天工作的活力與長期的健康,我決定每天早上親手準備早餐裝在保鮮盒,方便上班路上吃,並且調整內容,讓這個「行動早餐」達到基本的飽足與充分的營養。

   於是,我每天早上大約4:40就起床。其實五點起床應該就來得及,但我留了二十分鐘給自己,做起床後的小小靜坐,讓自己充分醒轉、精神飽滿。靜坐後梳洗好,進廚房開始準備。食材種類很多,但多為事先處理好,大約15-20分鐘就可以做好讓家人帶出門,接下來就是我自己的時間,可以運動、做家事或者閱讀。這時太陽剛上升不久,窗外天光漸亮,而我已經運轉了一個多鐘頭,精神抖擻,心靈也充實。

   這麼早起,卻不需要、也不想睡回籠覺,我想應該是因為睡得夠飽。想來真是奇妙,因為起得很早,到了晚上九點多就開始感覺「沒電」,十點半左右就不支想就寢了。這個「自然而然」的想睡,讓我在隔天設定該起床的時間之前「自然而然」睡飽了六小時。這真是意外驚喜,過去一直想徹底實施睡滿六小時,但到了晚上有時候難免拖拉;沒想到是因為設定往前早起一小時,才不過兩三天,不需要刻意自我要求,身體就自動做到了。

    原來,醫學上說合乎「人體生理時鐘運行」和「日夜節律」的作息,身體能自然修復、精神變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實不虛的。而這類似農業時代的「復古風」作息,不只正向回饋在身體運作,也牽動自己與內在連結、與外在互動上微妙的變化。

    晚上九點半就開始行動遲緩,等於是把餐桌廚房都清洗好,就該收工了。我發現無法像以前一樣在夜晚多做工作或恣意耍廢,當人們可能才正要「暖機」進行活躍的網路活動或夜間休閒,我的身心狀態卻不自主要「休眠」,快被「吸」到床上去了。於是這兩三星期以來,我在網路社群上的出席率愈來愈低;手機、3C用品不需要刻意節制或戒斷,生理時鐘就讓我自動與它們若即若離。

     一開始不太能接受「我的夜晚怎麼這麼短」,但我試著將目光轉向「愈來愈長的白天」。晚上實在撐不住,白天的時間就變得比以前更寶貴,不容輕易浪費。於是原本覺得一直執行不佳的「時間管理」也開始改善,「輕重緩急」和「專注度」比以前好;思路清晰且聚焦,生活和社交都簡約了,卻更有重點。

     這段日子,因為因應家裡的變動,雖然只是將作息提前一個多小時,卻感覺自己與朋友們以及相較於過去的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不同的「時區」了。在這個新時區裡,我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回應自己真正的需求,品味因為作息改變引發的新鮮「時間感」,享受用心提昇飲食帶來的健康與活力。

    新的時區裡,有一點忙、一點寂寞,但不辛苦,我歡喜迎接這個小改變引起的良性骨牌效應。中年轉型實不容易,我想幫自己拍拍手、按個讚,展望更多美好!

  

◎圖為某日早晨的早餐盤,澱粉類的無糖豆漿燕麥不在照片中。期望「增肌減脂」,希望盡量做到每餐蔬菜、蛋白質、澱粉的比例為:2: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