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與惡的距離.jpg

       

             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一個多月,已然成為社群的熱門話題和一種社會現象。我看了第一集就開始按時緊追,也在臉書推薦,同時觀察到親友們與這齣劇各有不同「距離」。

     好友聽說《與惡》寫實而沈重,怕影響心情而不敢看;我的家人每次都愈看愈不忍而中途離席。有臉書朋友說這齣戲太棒了,但看完總是睡不著;另一位朋友則留言給我:幸虧看到我臉書文,現在每週日晚上特地在九點鐘以前洗好澡,好整以暇沉浸在《與惡》的劇情當中。

        有別於一般看「好戲」的過癮,《與惡》的精采既吸睛又虐心,讓人緊緊黏著卻偶有一絲不敢靠得太近的模稜兩可。《與惡》的劇本透過大數據分析而織入大量社會議題,寫實又高密度的情節和人物,讓人似曾相識,加上演員演技精湛到位,令觀眾有不容置身事外的臨場感。看劇的我們深受劇情震盪,內心也上演起一幕幕人性小劇場。

         隨機殺人犯李曉明被火速執行槍決,遠景中的看守所傳出一陣悶悶的槍響。這個畫面在電視新聞裡很熟悉,但此刻心中升起的卻不單純是「殺人魔終於伏法,正義得以伸張」的快感,也心疼李媽媽在海邊推著肉粽攤車,對辯護律師說的一句令人心碎的話:「沒有一個爸爸媽媽,願意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在街上遇見行動姿態詭異、自言自語的精神障礙者,往往我們會稍微遠離。看《與惡》裡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思聰倒在姐姐思悅懷中,哭喊「為什麼是我?」,我們卻不忍轉開眼睛,還陪著姊弟倆一起哀傷流淚。

         《與惡》中的媒體女強人宋喬安在隨機殺人事件中失去愛子,靠工作和酒精麻木自己,「過不去」的沈痛讓觀眾無比同情。而喬安發現下屬李大芝竟然就是兇手的妹妹,以新聞人的「專業」夾雜受害者悲憤而跟拍她一家人,觀眾紛紛在網路上大罵喬安「噁心」。然而喬安在辦公室對著大芝怒吼的當下,眼角滾下一滴熱淚,其中崩落的複雜情緒,不正也反映凝結在觀眾心中,對喬安既「反感又同理」的矛盾幽微?

      《與惡》裡面許多事件與畫面看來很熟悉,我們現在觀看的反應卻與以往不同。無差別殺人、媒體亂象、加害者與被害者、精神病患的犯罪與暴力、法扶律師….. 在劇中的呈現都不是單一扁平,當我們看見背後那原本看不到的故事,感受跟著立體而複雜起來,心中的動念也挑戰自己不曾考掘過的善惡分界線。

 同情、落淚的當下,我們是不是也會像NEWS哥一樣感嘆:「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子?

 與一般的戲劇不同,《與惡》沒有領銜的男女主角、沒有正派反派,每個角色都有個性與課題,就像我們的真實人生。雖然為了戲劇強度與議題密度,讓所有事件密合交織於幾組人物關係中,巧合來得比現實多,但生活中充滿難關與挑戰,也是現實人生的本質。面對生命難題,每個人都有其高貴與卑微,即使有時勇敢有時虛弱,每一個小人物都是不斷掙扎與抉擇的英雄。

      我們跟著《與惡》流淚沈痛,不只因為目睹戲裡人物的悲劇,也因為似乎「撞見」自己不經意的「惡」。在現實中我們或許也曾以不假思索的簡化心態,輕視或評價他人的苦難;在社會上集體道義的氛圍裡,受到自己都難以釐清的念頭、情緒或教條驅使,一不小心就施行正義暴力、罷凌了他人。

從戲裡到戲外感同身受,如此迎面而來的心靈衝擊,讓我想起大學時代讀希臘悲劇,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悲劇」理念:觀眾透過欣賞悲劇,了解主人翁的悲劇性格〈tragic flaw, 產生「憐憫和敬畏」(pity and fear)的感情,而得到「洗滌或淨化」(Catharsis)的功用。

     看見別人犯錯,也內省自己的起心動念,其實有時候與「惡」的距離並不遠。理解身為人的缺陷,由驚懼而牽引出悲憫之心,能同理他人的苦難,不再做隨意論斷傷人的「正義魔人」。

  《與惡》從第一集開始不斷牽動觀眾感受與省思,進入結局的第十集,思聰闖進社工師喬平辦公室的緊張化解之後,劇情收攏,崩解中漸漸展開新局。累積了九集的下墜沈鬱,此刻有如寒冰融解,新綠萌芽,孕育盎然生機。

 王赦夫妻再次孕育小生命、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會面、大芝和喬安都有了新工作、思悅和思聰也都展開生活新頁……。雖然在現實世界裡,難題未必都能化解得如此圓滿,但艱難的故事終於在淚光中隱現微笑,自沈重中迎來希望。至此,我們從內心提煉出悲憫之情,堅定我們身為人的尊嚴與堅毅。這是觀賞《我們與惡的距離》得到的心靈淨化與人生展望。

 戲落幕,淚也乾,看戲的我們是否改變了?儘管社會依然不美好,人性還是有缺陷,但別忘記在觀劇時拓展的視野和心量,也要記得在戲中角色遇到嚴酷試煉時,周圍那一把一把火炬散發的人性光輝。

 我們可以學「體貼」,像NEWS哥理解喬安、大芝,並情義相挺;我們可以學「寬容」,如王赦岳母包容女婿的理想,用溫婉智慧提點女兒轉化。我們更要培養獨立思考和行動的「勇氣」,如同最後一集裡東北角海岸的釣魚哥,撇開其他四位釣友的耳語,起身走向李曉明父母的攤車,買了五顆肉粽。一顆雪中送炭的「仁厚」之心,就能為黑暗中受苦的人點亮溫暖火光。

        最近我常常想起一部很喜歡的電影《奇蹟男孩》(Wonder),講述顏面殘缺男孩在校園被攻擊罷凌的故事,影片用多元視角來詮釋,末尾引用了一句古希臘哲言:

   “Be kind, for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待人以慈,因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有硬仗要打)。

      用「立體感」和「同理心」感受世界,以「仁慈」擦亮眼睛,你將會發現:原來我們與「善」的距離,有多麼近。

 

◎原文載於「獨立評論@天下」,請點入: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23/article/7983

 

◎更多本人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文章,請點入此網頁:https://opinion.cw.com.tw/search/doSearch?key=%E5%91%82%E6%96%87%E6%85%A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