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27 Fri 2020 22:19
春暖花開,重新設定
- Mar 26 Thu 2020 16:00
餘裕
- Mar 25 Wed 2020 12:36
耳朵一亮的時刻
天氣變熱了,怕熱的我開始有點煩躁。日常還是一樣忙碌,加上每天認真關心疫情、騰出時間準時收視記者會,生活的節奏比以前更緊湊。自從確診案例每天都以兩位數增加,收視的感覺和以前有一點不同;信心不變,只是心情偶爾有些複雜。
所幸,每天仍然有「亮點」。雖然我對於記者的發問老早就不期待(有些問題是聽了只有令人光火,有些問題則是以我每日收看累積的常識,都可以直接代答),但我仍然每天從頭到尾看完,聽完記者們所有提問,因為我非常期待聆聽時中部長怎麼「接招神回」,那總是令我耳朵一亮的時刻。
- Mar 20 Fri 2020 12:15
【獨立評論】新冠肺炎致死率不高,得了不會怎麼樣?──病毒背後,你看不到的骨牌效應
從3月14日以來,國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案例每天都有大幅增加,多為出國旅遊的境外移入,台灣的防疫進入一個緊繃新階段,社會上也凝聚了「疫情期間不該執意出國旅遊」的集體共識。
昨天一位朋友跟我說,慶幸自己取消了228連假的全家出國計畫,損失了幾萬訂金並不覺得可惜,我很佩服她的決斷勇氣,同時也不禁想:那些在疫情高峰還「敢冒險」出國的人是怎麼想的呢?
- Mar 16 Mon 2020 12:02
【 獨立評論】為什麼天天想追「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 Feb 24 Mon 2020 17:24
【獨立評論】要求「公開透明」,然後呢?─關於防疫的邏輯思考
近一個月來,每天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已經成為我的日常。如果沒看到直播,就從官方line帳號「疾管家」全程補看。藉此我得以精準掌握最新疫情訊息、接收完整的衛教,也學習到防疫的正確心態。「知」的滿足之外,光是看衛生官員和前線防疫人員認真打拚守護國人,做疫調像辦案一樣細膩周延,也能舒緩心中偶然揚起的不安。
每天看完記者會,我都很感恩自己住在台灣,當疫情在全球擴大蔓延,我仍然可以在井井有條的社會秩序裡,繼續如常生活。
- Feb 08 Sat 2020 16:05
【獨立評論】一起來做「心靈防疫」,別讓恐慌變成另一種疫情
近日大家生活中的兩個關鍵詞,應該就是「武漢肺炎」和「口罩」了。從農曆年前以來的這些日子,我從略微緊張到漸漸安定,期間沒有加入搶購口罩和酒精的排隊人潮,不是因為大量囤積而「老神在在」,而是以台灣目前控制得宜的疫情來看,家中原本庫存應該不致窘迫,與其驚嚇自己而掃貨囤積,不如讓目前有缺的人先購買。
儘管自己不太擔心,但從近日的「口罩之荒/慌」裡,我觀察到人們在心理上失守,似乎比實際的疫情還嚴重了,不禁感觸良多。
- Dec 14 Sat 2019 09:00
【閱讀札記】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
最近讀了一本書《我的母親,我的力量》(天下雜誌出版),裡面有十六位名人憶述自己母親的行止以及對他們人生的影響。這本書裡的母親有的是舊時代婦女、有的走在時代前端,各有樣貌、內涵和能耐,但共同點是:不是智者就是人間菩薩啊!
- Dec 03 Tue 2019 06:00
【獨立評論】你看見身邊的「金智英」了嗎?「理解」是對她最好的支持
圖片為《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近日到戲院看韓片《82年生的金智英》。我不是韓國人,也不叫金智英,但影片一開始就讓我有微妙的親切感,彷彿演的是自己的故事。
種種我熟悉的雞毛蒜皮,平凡細瑣到不曾成為電影情節的全職媽媽日常,如實出現在大銀幕上:左手抱幼兒、用戴著「媽媽手」護具的右手張羅餐桌;手捧一疊堆高的食物保鮮盒、用下巴頂著放進冰箱冷藏;一邊幫幼兒洗澡,一邊刷洗浴室壁磚;在客廳跟先生談話,一邊走動收納沙發上摺疊好的一堆衣服……。